课件编号18635882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93314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2019
  • cover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新课导入】相传东汉初年,明帝一天晚上突然梦见一位闪耀日光的金人。有人说这应当就是西方的佛。汉明帝于是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佛教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中国当属事实。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佛道的盛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解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动物,宗教信仰是人的需要。人类不像一般的动物主要依靠本能而生存,人类要解决为什么而活和怎样活着的问题。宗教信仰为人类的这一需求提供了一种选择。第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极度困难的人们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也就是说,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迫切了。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宗教,用宗教的说教解释自己遭受的苦难,并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第三,佛道两教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要。第四点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佛道两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道教不再像黄巾起义时鼓动人们造反,而是要求人们安于现状、追求健康长寿。佛教更是让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②三教合一的出现: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材料: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能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宋明理学研究》 解说: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魏晋玄学 3、隋朝时期,儒学家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于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解说:王通(584年-617年),隋朝河东郡龙门县人,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在《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王通死后,众弟子为了纪念他,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一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儒学,王通认为一味地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汇三教的合理途径。为此,他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之长,为儒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