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38192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特例分析之北京古诗文在试卷中占比(素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0次 大小:19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考,诗文,素材,中占,试卷,语文
  • cover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特例分析之北京古诗文在试卷中占比 北京2023年中考试题总分100分,其中古诗文17分,占分17%,时间是150分钟。 这里单说一下古诗文试题的特点,我觉得用“看似简单,其实却有些刁钻古怪”来概括,似乎较为妥当。 因为其试题主要来自语文课本,的确有较为简单的内容,这应该是出于顾及大多数的考虑,以便都能够达到一定的分数线,然而,其搞怪的题目也是有的,这应该是为那些为数不多的拔尖者准备的。 先看古诗文的默写题,简单的题目是直接在划线处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杜甫《望岳》)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这个的确不难,都是来自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只要会背就都能够做出来。 而接下来的一题就是提升题目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文储备,可能就会无所措手足。请看这个题目: (3)如果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的志趣,你会选用“①_____,② 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如何答题呢?首先是要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否则就会丢分。具体要求是不算少的,你必须看清楚再下笔。我给你捋一捋:一是必须是两句,因为引号内有个逗号,说明这诗句是两个连贯的句子,你少写多写都不合乎要求;二是要能够表达“你的志趣”,请注意,是“你的”,也就是你答卷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同时,诗句必须是表现人的志向的或者兴趣所在的,也就是那种励志的正能量的句子;三是试卷中已经出现的古诗文句子不能写进来;四是必须是古代诗文中的句子,而不能是现代的,也不能是自己编写的。 你看看,这审题的难度就不小吧,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偏。这几乎都赶上作文的审题难度了! 不过,虽然限制挺多的,但总体上看这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型,只要你有足够的古代诗文名句的储存,你就会得心应手。而对于缺少储备的学生来说,可就要搜肠刮肚去找了,即使能够找到合乎要求的句子,但总得花费一些时间,时间成本就上来了。 那么,这一题目的答案是什么呢?答案肯定是很多的。试卷给出的示例答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虽然写的是志在登上顶峰,但同时也寓含了立志取得最好成绩的意义。 也有人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也是可以的,这一诗句表现了对菊花的钟爱,也由此表现了高洁的志趣。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找出合乎要求的诗句或文句。 有人会问:写范仲淹的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吗?我的回答是:太可以了。题目并没有说必须是诗句,而是说“古诗文”,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虽然不是“诗”,但却是“文”,因此是可以的。 还有的同学会问: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以吗?这个我就不好回答了。如果纯粹从“志趣”的角度来说,这个志趣很是励志和满含了正能量,但问题是:与答题者的现实状况不符合啊!题目要求是“你的志趣”,也就是说要用古诗文的句子来表达青少年的志趣,而称为“老骥”那显然是不得体的。因此,同学们答题还是要注意“得体”,也就是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 也许会有同学问,如果不是课本中的句子可以吗?我说是可以的,因为题目中并没有说必须来自课本。 好了,关于古诗文默写试题的分析就这么多。下面说一下上述的古诗文题目中的搞怪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我觉得,这个搞怪的题目启示我们:文言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十篇必背篇目,也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所提供的古诗文篇目,一定要善于拓展延伸。 文言文学得不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光短浅,认为只要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而不是说认认真真学好古代的语言,便于将来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善于也有能力去从浩瀚的博大精深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