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49651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13130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26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1.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 2.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3.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李贺,字长吉,他是 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有“ ”之称。他一生抑郁不得志,于27岁时病逝。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以表达自己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唐 诗鬼 预习检测 1.《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2.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3.据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写作背景 1、听录音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节奏。 2、模仿范读,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雁门太守行 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将士们身穿铠甲,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一样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深红的血迹在深夜中凝为紫色。 夜寒风大,驰援部队的将士们半卷着红旗,长途奔袭,轻兵夜进,悄悄抵达易水;秋霜凝重,鼓声低沉,将士们士气高昂,伺机突袭。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主旨: 全诗描写了一场边塞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1、结合全诗分析一二句的作用: 第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写城内守军,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如何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的 对比,把敌军的来势凶猛与守城将士严阵以待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雄姿,赞美了我军守边将士的高昂气势。 炼字角度 :“压” “摧”字生动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我军处境艰难的情境。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描绘出战阵次第排开的壮阔画面。 色彩角度:黑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氛围,生动地描绘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 1、描绘画面: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深红的血迹在深夜中凝为紫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如何暗示战斗场面的悲壮? 写法角度: ①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渲染战场的阴寒惨切、凝重悲壮气氛,衬托了战斗的残酷、惨烈,为下文写友军的援救做了铺垫。 ②运用对比,将残酷的战争与美丽的“秋色”形成反差,突出雄壮之美;以血流成河的画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③炼字: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了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即牺牲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色彩角度: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出战场的悲壮场面。 用典,运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表现出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分析5-6句的作用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宜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样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