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53626

高一历史寒假课(统编版纲要上)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39974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中华,练习,国家,封建,多民族
  • cover
【寒假自学课】高一历史寒假课(统编版纲要上)复习-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历史素养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地图了解秦国的疆域,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唯物史观: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增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家国情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史料史证: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 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历史史实,认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讨秦汉王朝解体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兴起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政治 (1)原始社会末期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2)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时期;夏朝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改革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 (1)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集体经营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个体经营转变 思想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2)文字从甲骨文向金文和篆书过渡 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基础知识 1.石器时代我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一万年以前),元谋人遗址,北京人。 特征:从事采集和渔猎,学会了用火,过着群居生活,出现了骨器。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等。特征: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从事养畜业,修建村落,开始定居生活。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分散性。 3.早期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出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