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55404

第19课 辛亥革命-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4210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9课,辛亥革命,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
  • cover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一部分 单元视角 【单元主题】 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内容进入清末民初的社会大转型阶段,教材以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节点,讲述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型所起到的转折作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处在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辛亥革命之后,虽然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诞生了资产阶级掌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教材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的历史环境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巩固政权的举措(捍卫民主的行动)做了详细讲述,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同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做了客观评价。在本单元中,教材还着重介绍了袁世凯掌权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尤其对于袁世凯掌权后的政治发展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从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袁世凯放弃帝制、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府院之争、护法运动以及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等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讲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局势。此外,教材立足民国初年,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思想方面开展的新文化运动等做了细致入微的讲解,通过这些内容深入介绍民国初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总之,本单元在教学中,以辛亥之变、北洋政府统治为主线,突出民主共和发展过程中进步与落后的政治、进步与落后的经济、进步与落后的思想之间的较量。 【单元概览】 【单元目标】 课时内容 专题模块 课标要求 第19课辛亥革命 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其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解放的影响。 第 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单元坐标】 【阶段特征】 1.政治方面: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或政党纷纷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人士活动异常活跃。黄花岗起义的爆发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局面,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开启了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中华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然而袁世凯等北洋军阀力量的存在,成为民主共和政治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发动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革命行动捍卫民国政权,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追求成为主要的政治潮流。 2.经济方面: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对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观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民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步伐。 3.文化方面:清末民初,随着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社会政治价值观念呈现出西方化的转型趋势。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地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近代化转型。 第二部分 课时视角 第19课 辛亥革命 【考向分析】 重点 难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复习主题】 本课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在本课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历史背景的讲述、特别注重对辛亥革命结果即中华民国建立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辛亥革命是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