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性;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性及其应用。 2. 难点: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为何人耳听不到,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原理。 三、教学器材 1. 演示用:音频发生器、示波器、超声波传感器、次声波传感器。 2. 学生实验用:音叉、橡皮锤、频率计、塑料管(用于感受声波的振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高频和低频声音的音频,问学生:“你们能听到所有的声音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那些我们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 【新课讲解】 1. 人耳的听觉范围 教师用音频发生器和示波器展示不同频率的声音波形,并解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就听不到了。 2. 超声波和次声波 教师介绍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和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概念,并用超声波传感器和次声波传感器演示它们的存在。 【学生实验】探究声音的频率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音叉、橡皮锤和频率计。学生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观察频率计的读数,并记录不同音叉的频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音叉的声音我们听得很清楚,而有些却听不太清楚? 【教师演示】感受超声波和次声波 教师用塑料管的一端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让学生将手指轻轻放在塑料管的另一端,感受声波的振动。然后,教师用音频发生器产生超声波和次声波,让学生尝试用同样的方法感受这两种声波的振动。学生会发现,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他们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讲解与讨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如超声波在医疗(B超)、工业(清洗、焊接)、军事(声呐)等领域的应用;次声波在监测核爆炸、预测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应用背后的科学原理。 【巩固练习】 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1. 填空题: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_____Hz到_____Hz之间。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_____,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_____。 2. 选择题: (1)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超声波的声音很大,人耳能直接听到 C.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 D.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但不能传递信息 (2)下列不属于次声波应用的是() A. 监测核爆炸 B. 预测火山喷发 C. 清洗眼镜 D. 监测海啸 五、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你认为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应用? 2. 如何利用超声波或次声波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后,你对声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后反思 1. 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有了直观的认识,了解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性及应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讲解,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教学方法方面: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在实验环节,由于器材和时间限制,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充分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和探究的成就感。今后可以考虑增加实验器材和延长实验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3. 教学效果方面: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