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677834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23张ppt)

日期:2025-01-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16231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了解律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唐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了解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以隐士终身。 文体知识: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特征,作者也常用比喻的手法。 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学会诵读 学会诵读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文意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交流积累 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平常在家。 耻:有愧于,感到羞愧。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记一记 读一读 八月的洞庭湖, 水势浩渺无边,水天迷蒙。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只能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2.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快速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快速默读全诗,思考: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诗歌每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诗歌是如何过渡的? 1、诗歌内容。 整体感知 内容:描绘了洞庭湖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想要做官的愿望。 1.首联写景:远眺湖面,水天合一; 2.颔联写景:水汽蒸腾,波涛汹涌; 3.颈联过渡:以舟为喻,有意出仕; 4.尾联隐喻:垂钓隐喻,希望举荐。 2、诗中两部分内容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整体感知 1.由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自然引出“欲济”的念头,然后由“舟楫”的一语双关,巧妙过渡到自己想要出仕而无人引荐。 2.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衬托了诗人积极进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自然引出自己的求仕愿望,希望得到举荐。 3.垂钓者的隐喻也与洞庭湖的描写一致,一语双关,表达含蓄。 3、诗歌如何抓住特点描绘洞庭湖的景象的? 整体感知 1.动静结合: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静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动态)。 2.视听结合: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视觉),波撼岳阳城(听觉)。 形象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水气蒸腾、波涛澎湃的壮观景象。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学习写法 (1)比喻:欲济无舟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舟楫比喻引荐之人,垂钓者比喻身居高位者,可理解为张九龄;羡鱼情比喻自己出仕的愿望。运用比喻,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学习写法 (2)用典:徒有羡鱼情。 “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