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78201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393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
    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中国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2.“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3.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4.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理论的核心含义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5.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宪派或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出任都督;湖南、贵州的立宪派则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一状况( ) A.表明立宪派已掌控革命的领导权 B.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 C.反映出清政府的统治在全国的崩溃 D.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6.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 A.东南互保 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 D.武昌起义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C.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实现了自由、民主、法治 8.“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9.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南京临时政府就发表《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彻底地推翻了封建主义 D.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10.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人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11.下表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情况。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 3 3 1 1 1 1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反封建不彻底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12.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13.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进行了肤浅的、三心二意的宪政改革,这反而使很多人在目睹了清政府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材料说明( ) A.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政府改革不力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革命派的主张能得到社会各阶层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