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1098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5课《音乐巨人贝多芬》(2份)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3177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2份,音乐巨人贝多芬,15课,教案,北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 欣赏课文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写作方法。 3. 揣摩文章语言,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4. 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2.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3. 揣摩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让学生交流感受。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一下耳聋后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的? 2.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棉集》《临窗集》等散文。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地开掘,同时,又注重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3.背景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本文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眼光,再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耳聋的音乐家的内心的痛苦和同不幸命运顽强抗争。以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二、预习检查 厌恶(wù) 深邃(suì) 下颏(kē) 重荷(hè) 踌躇(chóu chú) 磐石(pán) 重荷:沉重的负担。荷,负担。 深邃:深奥。 锁闭:封锁。闭塞。 不见天日:看不到光明。 踌躇:犹豫。 凝重:庄重。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 三、文章品析 推敲题目:标题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