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3087

15枣儿(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日期:2024-06-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40596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枣儿,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5.《枣儿》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剧情简介: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二、预习检测: 1、给生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 蓦(mò)然 掸(dǎn)灰尘 hú lún (囫囵) 咀嚼(jǔ jué) 翘(qiáo)首远望 chóu chú(踌躇) 2、解释词语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津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开怀大笑: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地大笑。 心事重重:心里盘算的事很多,一层又一层。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全剧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全剧的结构是 ( 21世纪教育网 )怎么样的?全剧以什么为线索? 开场:童谣,引出话题 经过(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侯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闭幕:童谣,与开头照应 以“枣儿”为线索 2、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事?这些事表现了老人对儿子什么样的感情? (1)儿子名字“枣儿”的来历 (2)儿子撒了老人一脖子的尿 (3)儿子小时侯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小结: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3、老人向男孩讲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1)枣树的由来 (2)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 (3)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都与“枣儿”有关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小结:老人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如 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 子的亲情。 四、合作探究: 1、剧本中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开头和结尾,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 ( 21世纪教育网 )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