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43546

【备课先锋】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课时 课件(共27张PPT)+素材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94338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PPT,27张,1课时,备课,纳谏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策献计。 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战国策》,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编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人。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刘向也因此为中国目录学鼻祖。今存《战国策》《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同为经学家)编订《山海经》。有《刘子政集》。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先秦历史文献,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文学常识 传统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2)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5)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6)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创作背景 战国时七雄并立,各国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合纵(苏秦),有的主张连横(张仪),所以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人物介绍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gu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