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50648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477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苏轼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下册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杀敌报国的动人事 迹,以及文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我们学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被作者豪迈的气概所感动。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也是渴望驰骋沙场,报效朝廷的。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词人豪迈的情感吧。 情境导入 作者简介 1.有感情地诵读本词,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本词大意。 2.掌握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体会其蕴含的感情。(重点) 3.理解本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从语言的角度品析本词的意境,学习欣赏本词运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重点、难点) 4.领悟词人的雄心壮志,感受豪放派词作的艺术风格。(难点) 学习目标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前后,词人失意退居江西上饶之时。他积极主张抗金,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遭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不得已在上饶一带赋闲隐居。 陈亮是主张抗金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同是为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收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就是这次会面前后的作品。 题目解说 破阵子,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在唐代为舞曲,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 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是辛弃疾的好朋友。赋,写作。壮词,豪放、雄壮的词。“以”,来。“之”代指陈同甫。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情怀的词。 文学常识 宋词的两大流派 派别 词的特点 代表人物 婉 约 派 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结构:缜密 语言:清新绮丽 风格:音韵谐婉,具有柔婉之美 柳永、 李清照 豪 放 派 内容:多为军情国事 风格:气势恢宏,汪洋恣肆,崇尚直率,境界宏大 苏轼、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朗读课文 读法指导 朗读描写军旅生活、战斗场面的部分时,节奏要明快,声音要洪亮,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应读出悲愤、失落之感。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离弦像惊雷一样震耳。一心想完成替君王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整体感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描述军旅生活。这两句刻画了一位典型的落魄英雄形象,“醉里”点明酒醉,“挑灯看剑”的动作和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梦回”指回到梦中,是词人的想象,“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梦中回到。 诗词赏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用典:“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用典贴切,写出战前的准备充分。 炼字:“秋”字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