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6671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9课《劳山道士》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15063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文版,八年级,上册,29课,劳山道士,课件
  • cover
课件18张PPT。语 文八年级 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9. 劳山道士 蒲松龄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蒲松龄, 字留仙, 一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 十三年(公元1640年),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去世。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十八岁中秀才, 此后却屡试不第, 遭遇坎坷。他将自己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以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体察, 饱蘸着血泪, 倾注笔端, 创作了流传百世的《聊斋志异》。但他的创作成就并不仅限于此, 几乎涉及文学的各个门类, 他创作的诗现存1056首, 词119 阕, 但曲有包括著名的《墙头记》《姑妇词》在内的15种70余万字。此外蒲松龄还撰写了《历日文》《省身语录》等9种杂著, 内容涉 及天文、农业、医药、教育等各个方面, 另有《闸窘》等三部戏曲。个性孤洁刚直,不谐于俗 一生穷愁潦倒 深知人情冷暖,世态炎涼 不满现实及追求美好理想蒲松龄故居聊斋志异 以仙狐鬼怪为主要內容的短篇文言小说集,体裁寓言,耗费了蒲松龄二十年之功。蒲松龄常于空闲时间铺席于大树下,一边放置茶,一边手摇葵扇,倾听过往行人的故事,并且记载、重写、组织成首尾完整的故事。 作者科场失意、怀才不遇,再加以家境困頓、同情民疾,因此托言鬼狐、寄身立命。聊斋志异书影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青岛半岛东南部,属花岗岩地形,经大自然力量长期的风化侵蚀,其外形轮廓尽是峭壁巉岩、怪石嶙峋,没有一点秀丽之美,但千姿百态的山峰倒是充满了个性与灵气。劳山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 。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第一段 交代故事的开始:王生慕道,到劳山拜一道士为师。第二段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 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王生不堪早樵暮归的艰苦,生出归家的打算。第三段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第三段俄一客曰: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 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第三段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欣慕,归念遂息。第三段 王生观师父和两位客人各显神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