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775862

二《灯》课件(共1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766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PPT
  • cover
(课件网) 灯 巴 金 象征 概念: 所谓象征,就是有两种事物,一种较形象,一种较抽象,用形象的事物来表现那种抽象的事物,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以表达抽象的认识或感情的方法,且这两种事物要有相似点,这就是象征 。 特点: 以物寓情,托物言志 巴金 原名李尧棠,1904年生,现代文 学巨匠.其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有 : 爱情三部曲--《 》,《 》,《 》; 激流三部曲--《 》,《 》,《 》,其中《 》为代表作。八十年代,巴金在报纸上写有一百五十篇随笔,后结集出版,取名为《随想录》。 巴金的“灯”情结: “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 《黑夜行舟》 “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 ———《电椅集·代序》 在写《灯》之前巴金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灯光》,这是《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时代背景 《灯》写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国土,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似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他们因战线拉得太长,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处处受到中国人民的打击。这样,日本侵略者就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威逼利诱中国有关抗日力量,国、共、日、汪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朔迷离。 1941年9月,巴金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之间,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的是阴冷,凄凉,黑暗,腐败的社会生活,又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不能不感到苦闷和抑郁。但他爱国反侵略的意志十分坚决,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从未放下宣传抗日的笔。并且看到了未来的中国的希望,具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写作思路: 眼前(灯) 回忆(灯) 联想(灯) 眼前(灯) 全文共13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作者从噩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的几点灯光;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回忆起以前见过的灯光,赞美它们能给寒夜中的人们以勇气和温暖; 第三部分:9-12段。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自己友人遇救的事情,说明灯光凝聚着爱心和温情,对生活的信念蕴藏在人们心中;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暗示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四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后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象征意义,而以第8节为过渡。 《灯》的主题 文章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总结: 巴金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在《灯》中把黑暗势力和理想之光进行了象征化处理,使《灯》成了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艺术散文。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唯有这样,人才能走出困境,战胜黑暗。可以说,巴金以他丰富的想象力,真切的感悟,浪漫的理想,为我们谱写了一曲高昂的奋进之歌、理想之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