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81167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5636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单元,第一,纲要,中外,必修
  • cover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经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发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猪或猪头随葬,还有一些墓随葬龟甲,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达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无物。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 B.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版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巩固了周王的专制权威 3.考古发现,后岗三叠层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说明( ) A.石器时代生产发达 B.商代晚期阶级产生 C.华夏文化源于后岗 D.中华文明延绵发展 4.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第二、第三期遗存的年代为距今8000—7150年,与时代相近的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相比,两者均以筒形罐为主要炊器,但其陶器组合不同,筒形罐的形制与纹饰差别也较大。据此可知( ) A.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B.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C.文明在孕育发展中具有共通之处 D.父系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5.《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6.《左传·隐公四年》,载卫国内乱,公子州吁通过政变上台而担心君位不稳,其亲信建议“王觐为可”。成公十五年曹国公子臧刚即位,“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据此可推断,当时( ) A.政治伦理关系严密而有序 B.礼崩乐坏的局面尚未形成 C.王权统治合法性得到重视 D.周王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7.商鞅变法后,秦国以法家思想立国称霸,标榜“皆有法式”,国家社会生活大小事务都诉诸法律制度,弱化官吏的人格意象与道德表率。秦朝却围绕忠信、善行等道德品格,教导官吏“劳以率之,正以矫之”。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朝( ) A.开启了以礼入法的统治 B.行政实践优化治理理念 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D.官员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8.《史记》指出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这表明( ) A.政府限制商人投机 B.政府重农调动农民积极性 C.着力推行政治改革 D.当时的自然灾害非常严重 9.到了秦汉以后,国家形态结构演变为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在这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内,以汉民族为核心的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已开始形成。这说明秦朝( ) A.实行“中央—郡县”制的国家形态结构 B.采取军事行动最终结束了分裂局面 C.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其统治短暂 D.周围的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民族 10.关于秦灭亡的原因,众学者看法不一。《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记载:“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该材料能证明以下哪一观点( ) A.秦法严苛残暴导致六国反抗 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 C.秦的法律在地方无法落实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