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92042

【核心素养目标】8 时间的脚印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6-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4次 大小:270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核心,素养,目标,间的,脚印,导学案
    8 时间的脚印 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思考。 语言运用: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思维能力: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自主学习】 给下列加点字体注音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刨刮( ) 粗糙( ) 【整体感知】 给课文内容分段: 【合作探究】 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6.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7.品味语言。 【当堂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②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③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④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⑤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这是一篇_____说明文,作者_____。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_____,岩石_____,岩石_____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2.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攻击”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②段在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 说明方法。 4.⑥段在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 说明方法。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 说明方法。 6.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7.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述选段内容。8 时间的脚印 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思考。 语言运用: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思维能力: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