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93178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夜行诗(含解析)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1次 大小:368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专题,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
  • cover
诗歌专题训练--夜行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耒阳溪夜行 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注】一说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的一次外任还家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沿途的溪山景色,皆已沾染了诗人的情思。 B.颌联描写月明风静,岭树溪流,一看一听,动静相宜,景色美不胜收。 C.船里飘入山林的雾气,衣上附着重重的白霜,诗人内心却无凄凉之感。 D.本诗写景淡雅清丽,与陶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句风格相似。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注】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注】露华:霉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 C.第七、八句,诗人想象回到家中,林中的树木已经长出了新叶,满怀乡愁,一人独坐,不觉寒露渐生。 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 4.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不用楫”是说大风鼓足了船帆,船不必靠划桨助行,既轻快,又惊险。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6.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① 苏轼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②。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③,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④?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①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②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③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④“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吴道竟何之”。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弄、衔、渡”等字透露闲适之意;以“幽人”自称,突出归隐之乐。 B.七句翻用杜甫诗句“万方声一概”,意思是说声音变化万端,并非一律,写出了诗人夜闻黄州鼓角“半杂江声”时的复杂感受。 C.“鼍愤龙愁为余变”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鼍、龙闻“悲健”之鼓角而或愤或愁的情绪,仿佛它们也因“我”的仕途变幻而不平。 D.九、十两句与作者的词作《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一样,以柳入诗,托物寄情,含蓄深挚。 8.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