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95841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7641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兴建的庞大而复杂的不同类型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A.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 C.早期国家的特征已经出现 D.先民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2.秦朝推行郡县制,进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尊崇儒术”的建议。秦至西汉中期的这些做法( ) A.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持续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D.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3.据下图两个时期判断农牧分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B.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C.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4.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麇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5.为协调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平衡各种矛盾,辽统治者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选制、世袭制,又在汉人和汉化比较严重的渤海人中推行中原唐宋科举之制。辽的选官制( )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6.宋朝的城市中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邛州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汴京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这说明宋代( )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B.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农业劳动力受到保护 D.商业时空限制已打破 7.明代设立“三司”管理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隶属,重大事宜须由三司共同讨论,形成决议,上报中央。由此可知,明代“三司”制度( ) A.造成了地方机构臃肿 B.改变了省的基本格局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有效杜绝了腐败现象 8.《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说明,密折制度的实行( ) A.避免了朝廷决策失误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削弱了内阁权力 9.嘉庆至道光年间,大量英国船只在中国东南海域长期秘密测绘海图。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依据之前所绘图纸,封锁珠江海面后占领既定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 B.中英两国实力相差较悬殊 C.闭关自守政策难以维系 D.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10.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 C.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 1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国建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2.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北洋军阀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