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0923

苏教版必修4语文第一专题2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份打包)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3546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苏教版,必修,语文,第一,专题,人之
    课件24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 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曾游历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作家作品《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2)反对不义战争; (3)人性善论; (4)糟粕“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知识目标: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 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 句式 德育目标: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 目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写出本字。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yè tú,同“——— tún zhì cù gǔ wù,通“勿”xiáng bān,同“斑” piǎoxùwūtì      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疑问:何也?措施结果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1.孟子选择了什么样的比喻?为什么用这个比喻?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识?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设喻回答交战时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把梁惠王的措施比作五十步 把邻国之政比作百步?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得出一个结论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让梁惠王自己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梁惠王的问题在哪。 3、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家了?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材木 不可胜用结果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4、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过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数口) 不负戴(颁白者)结果 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5、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举例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1、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勿”,不要。 通“勿”,不要。通“斑”,花白 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