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23246

12 *石钟山记 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3次 大小:228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石钟山,钟山,学案,答案
  • cover
石钟山记 一、基础夯实 (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馬。”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虽( )②访( )③函胡( )④清越( )⑤桴( )⑥腾( )⑦余韵( ) ⑧徐歇 ( ) 2.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吆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簌坎镗落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赴( )②因( )③固( )④方( )⑤心动( ) ⑥罅( ) 5.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6.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第3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太未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故莫熊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殆 ( )②终( )③所以( ) 8.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9.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名句默写 1.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古今异义词 ①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天空中 ③余方心动欲还 古义 今义:内心有所触动 3.词类活用 ①微风鼓浪 ②而此独以钟名 ③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⑤大石侧立千尺 ⑥事不目见耳闻 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特殊句式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或曰此鹳鹤也 ③噌吆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余是以记之 ⑦石之铿然有声者 ⑧得双石于潭上 ⑨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⑩而大声发于水上 5.文化常识 《水经》与《水经注》:《水经》是 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后来被 改编为《水经注》。《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重点梳理 1.苏轼的《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得出了“ , "的结论,阐明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2.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作者因为“ , "而产生了对李渤的怀疑。 3.苏轼的《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在绝壁下听到的是听闻人声惊起的栖鹘的惊叫声“ , ",描绘出一幅阴笑的和鹳鹤像老人边咳边怪叫声“ , ”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