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此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事物说明文学习的基础上的。学生已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等有一定的了解。此单元则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及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此单元的阅读教学应聚焦在事理说明上,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明白它和事物说明文有何区别,要重点学习逻辑顺序。 文本解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此单元另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基础。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说明的角度却各不相同。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所不有”这一现象,借此说明“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科学理论;第二篇短文从表面上看是说明“被压扁的沙子”这个事物,其实作者是想借此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阅读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基本科学原则。这两篇短文作为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逻辑链条严密,说明准确,语言朴素优美,充分体现了科普短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三大特征。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的科学思考方法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趣”和“美”,从而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落实“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教学点,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精思,筛选信息,理解事理,理清说明顺序。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把握科普文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默读朗读、熟读精思、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 一、科学故事,激发探究 从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引入课题:地 图 上 藏 着 地 球 的 秘 密 ,这 个 秘 密 就是 — —现在分隔的各个大陆板块其实在很久以前是一个整体。这个秘密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发现并进行了科学探索,验证之后得出“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其根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而且发现了相同或相吻合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这一假说此前一直为科学家们所争论。有的科学家说它是无稽之谈,而有的科学家寻找证据,积极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恐龙无处不有》,就与之有关。 二、熟读标题,感知内容 (一)猜读内容 同学们初看题目,请猜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介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恐龙的生活习性、众多种类以及恐龙灭绝、恐龙化石等。(事物说明文) (二)明确对象 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内容呢?你可以重新为文章拟一个题目吗?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事理说明文)2.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新证”或“恐龙化石分布与‘板块构造’学说”等。 (三)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关联、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其功用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