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31285

8《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58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
  • cover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了解岩石记录自然变迁的相关知识,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中,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思维发展: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学会理性思考和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了解岩石记录自然变迁的相关知识,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学会理性思考和自主探究。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中,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 1、自读课文的一般方法: 第一步:回顾单元教学目标、讲读课文中积累的类文阅读经验。 第二步:在“阅读提示”中筛选关键信息,提炼阅读目标。 第三步:有目标地开展阅读批注,若有旁批,借助旁批深入思考问题。 第四步:品析语言,借鉴写作。 2、单元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阅读提示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 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作者在文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二、理清思路,把握顺序 1、阅读课文:要注意文章大量的独立成段的单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本文具体说明了岩石的哪些内容?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以及岩石记录了哪些信息? 2、层次结构:(1~4)时间漫谈(5~29)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6—18)岩石的毁灭与重生 (19—21)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22-—28)岩石上的痕迹 (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3、说明顺序文章开篇引用高士其时间伯伯带出了时间的话题,接下来为我们说明为什么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写到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最后告诉我们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属于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种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一致,便于读者理解。 三、感知探究 1、海枯石烂:快速浏览课文,你能找出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吗? 非生物: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 生物: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类的活动等。 2、石头的新生: 你能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大块的石头首先破碎成小石子,小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粒和沙土。这些沙粒和沙土被水流风等其他的自然因素带到远方,然后沉淀下来经过经过重压从而胶结在一起。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4、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四、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些语句读来亲切有味,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