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31665

3.1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4-05-0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286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形成,传播,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设计 课 题 波的形成和传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绳、弹簧、学生预习体验 教材内容 分 析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模型,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波,学习波动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设计理念 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很难在学生心中建立科学模型,借助动画模拟和亲身感受,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通过赣教云教学通,能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有个更之直接的反馈。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学习机械振动和受迫振动,为研究波的形成和传播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后一质点在前一质点的带动作用下运动形成的,但对波形成的原因和传播特点任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是质点与质点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知道横波、纵波、波峰、波谷、密部、疏部的概念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4、理解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二、科学思维 从研究某一质点的振动到研究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及机械波的特点,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交流、评估与反思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勇 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共同协作的探索精神,并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难点: 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波源的能量,但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①观看一段人浪表演视频; ②观看红旗迎风飘和带操表演图片; 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视频,联系生活实际,用具有视觉冲击的情境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引入新课。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实验。 准备了一根绳子,两人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将绳子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另一个同学手持另一端作为波源沿水平桌面抖动。 (2)提问: ①绳子上出现了什么形状? ②绳子的振动形式从哪传播出去的? ③绳子的一端振动后,为什么后面的绳子能被带动着运动起来? 设计意图 使用体验实验的方式引入波形。让学生有感官上的认识,化抽象为具体。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①建立绳波模型 ②结合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后面的质点开始运动时间的先后? 分析波的形成:波源上下振动时带动相邻的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是比前面的质点振动滞后,从总体上看就形成了凹凸相间的波形。 设计意图 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动画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建模,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①分析和时刻的波形及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②示范画出和时刻的波形及各质点的运动方向。 ③布置学生先独立完成分析时刻和T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情况并画出对应的波形图,再进进行小组讨论。 展示五个时刻的波形,对比五个波形引导学生思考: ①波向哪边传播? ②质点的起振方向和波源的起振方向是否相同?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④后面质点的振动形式是否和波源的振动形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⑤后面质点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设计意图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②学案导学、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两种方式结合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③通过赣教云平台的手机展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分析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