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35960

12诗经二首 蒹葭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6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 cover
《蒹葭》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思维发展:想象诗歌的意境美。 审美鉴赏:体会诗歌的情韵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内在的情韵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读《诗经》,不知道国人浪漫,不读《诗经》,不知道国人骨子里的优雅。《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美的一首,为什么最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重拾那份最质朴的感动和美好。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小组比拼———夯基础 师导入:“诗非读不能品也”,请各小组做好准备,在挑战中通过不断地朗读去感受《蒹葭》的韵味。 1.挑战一:读准字音。 (三个小组的C号同学依次朗读一章,强调“坻”和“涘”的读音。) 2.挑战二:有节奏的朗读。 三个小组的B号同学依次朗读一章,教师相机指导,总结诗歌特点:多四言句式,押韵,重章叠句。 3.挑战三:快速背诵。 结合重章叠句的特点,通过识记相同位置不同的字词,三个小组的A号同学挑战背诵。 4.挑战四:译通全诗。 小组合作,各负责一章,全班展示。 四、研读文本———析美点 师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就是国风,意思就是国风里写得最美的,这首诗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美感。 (提示:可以从用词、手法、情感等角度。) 示例: 景物美:每章开头两句写景,芦苇苍茫,白露凝霜,整个画面笼罩在迷离的晨雾中。 起兴之美:先写事物,营造出一种意境,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了。 节奏美: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咏三叹,读来朗朗上口。 主题美:主人公不断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重重叠叠之间,希望与失望交织,唯其“重”,方显“难”;唯其“叠”,更显“韧”。 遗憾美:《关雎》讲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君子先是闻雎鸠之鸣而动心,接着辗转反侧、思念不止,但最终是琴瑟和鸣的美好结局;而《蒹葭》中,主人公虽孜孜以求,伊人却可望难即,最终失落、惆怅,你怎么看待这两种结局? …… 五、意在言外———品“伊人” 师导入:“伊人”可以是一个挚爱的女子、知己、一位贤德之人,甚至是抽象化的理想,美好的心中所念。朦胧的《蒹葭》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品读的空间。 请参照下面的例子,也来写写你所熟悉的名人追求的“伊人”。 屈原直言进谏、惨遭流放, 却依然宣言“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追寻的伊人叫“美政”。 鲁迅弃医从文、笔耕不辍, 用文字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他追寻的伊人叫“启蒙”。 学生示例: 邓稼先踏遍戈壁, 隐姓埋名二十八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追寻的伊人叫“振兴中华”。 徐梦桃从4岁到32岁, 百折不挠,完成人生逆袭, 她追求的伊人叫“奥运冠军梦”。 六、拓展阅读———读经典 课堂小结: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只读一本诗集,不是《唐诗三百首》,而应是《诗经》。推荐每位同学课下去读一读《诗经》,去体悟那最美的情话、最深的承诺,去感受那最坚的磨砺、最高的德行! 板书设计: 蒹葭 景物美 意境美 情感美 遗憾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