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5192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学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1次 大小:477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学案
  • cover
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 行)学习目标与要求:引导学生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 学法指导 学习内容 精讲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2、完成学习内容3、学习小组互相对答案(预时10分钟)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 通假字 下见小潭 预设内容:重点字词,虚词的掌握。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文中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景方法及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法指导 研讨内容 精讲点拨 生自读课文两次以上组长组织讨论,完成研讨任务分小组展示讨论结果(30分钟) 一、结合例句,体会下列句子是如何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 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二、作者观鱼时心境是怎么样?离开小石潭时心境又是怎么样?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提示:找出原句,再好好体会心境变化的原因)观鱼的心境: 离开小石潭时的心境: 作者当时的心境变化的原因: 预设内容:精讲: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精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模块三:练习训练 学习目标与要求:理解、背诵全文 学法指导 训练内容 精讲点拨 自主完成训练内容(预时15分钟) 1、请把倒装句改成正常语序并翻译: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2、背诵课文。 答案: 自主学习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   2.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   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 4.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通假字 下见小潭(“见”通“现”,显现,出现。) 合作探究: 一、读句子,体会文章是如何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虚实相间)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动静结合)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二、作者观鱼时心境是怎么样?离开小石潭时心境又是怎么样?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找出原句好好体会) 观鱼的心境: 离开小石潭时的心境: 作者当时的心境变化的原因: 明确:观鱼的心境是乐(高兴),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