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521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小石潭记》导学案 鲁教版(无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359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小石潭记,导学案,教版
  • cover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一、预习板块。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隔篁竹( ) 伐竹取道( ) 水尤清冽( ) 为坻 ( ) 为屿( ) 为嵁(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 ) 寂寥无人( ) 龚古( ) 恕己( ) (2)、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水尤清冽 尤: 佁然不动 佁然: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斗折蛇行 斗: 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不可久居 居: 悄怆幽邃 悄怆: 以其境过清 以: 清: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 寒:   2、文学常识。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探究板块。 1、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分工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整体把握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潭水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3、“一切景语皆情语”,品味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4、仔细阅读体现作者“乐”的部分,思考: (1)“乐”在文中出现几次,请找出来。 (2)作者“乐”的原因何在?请抓住有关的语句仔细的揣摩,然后作出分析。 (3)文章前面写“心之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忧一乐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请抓住有关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作分析。 四、复习板块。 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 的情感。 2、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 ”呼应,又为下文的“ ”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 可从文中“ ”和“ ”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 4、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四、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