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7220

【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 宫里中学)优秀作品:九年级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份打包)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13677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备课,3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优秀作品,中学
    课件19张PPT。<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宫里镇初级中学 庄宿娜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学习 目 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注意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guōsùgu?qīpà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整体感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 仁政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内城外城围语气词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再读课文,重点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类推↓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论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小结: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一、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池、去、是掌握重点词语池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 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是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也 ) 今义:判断动词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来检验一下吧!fúsù pàn 外城 围护城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