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887361

第9章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课件(共39张PPT)- 《分析化学》同步教学(中山大学版)

日期:2025-02-19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5836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发光,39张,中山大学,教学,同步,分析化学
  • cover
(课件网) 九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基于价电子的跃迁 9.1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S2 S1 S0 T1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发 射 磷 光 系间跨越 内转换 振动弛豫 能 量 l 2 l 1 l 3 外转换 l 2 T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1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辐射跃迁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非辐射跃迁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 动能级间的跃迁。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 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2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荧光量子产率( ):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如外转换过程(猝灭)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化合物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跃迁类型: *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常数小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4)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有机化合物 鳌合物中配体发光:鳌合后使配体具有刚性平面结构 鳌合物中金属离子发光:配体接受能量后传递给金属,产生d → d*, f → f* 跃迁,发射荧光 无机化合物-金属鳌合物 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 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2) 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率增加 3) 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 荧光的猝灭 碰撞猝灭: M* + Q → M + Q + 热(猝灭) 能量转移 M* + Q → M + Q* (猝灭) 氧的熄灭 自猝灭与自吸收 4.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定量依据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强Ia和荧光量子效率 : If = Ia 由朗-比耳定律: Ia = I0(1-10- l c ) If = I0(1-10- l c ) = I0(1-e-2.3 l c ) 浓度很低时,将括号项近似处理后: If = 2.303 I0 l c = Kc 5.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6. 荧光(磷光)光谱仪 由四个部分组成: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光源:高压汞灯、氙灯或染料激光器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灯 7. 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9.2 化学发光 1 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反应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某些化合物接受能量而被激发,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 A +B = C + D* D* → D + h (1)能够发光的化合物大多为有机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 (2)化学发光反应多为氧化还原反应,激发能与反应能相当 (3)发光持续时间较长,反应持续进行 化学发光效率 化学效率: 发光效率: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dc/dt 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 K c —定量分析依据 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气相化学发光反应 O3的发光反应 一氧化氮与O3的发光反应 NO + O3 → NO2* NO2* → NO2 + h 氧原子与SO2、NO、CO的发光反应 SO2 + O + O → SO2* + O2 SO2 * → SO2* + h 火焰中的化学发光反应 一氧化氮 NO + H → HNO* HNO * → HNO + h 挥发性硫化物 SO2+2H2 → S + 2H2O S + S →S2 * S2 * → S2 + h (2)液相中的化学发光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