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章 酸碱平衡 第一节 电解质溶液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目录 第五章 酸碱平衡 第三节 缓冲溶液 学习目标 1.理解:酸碱解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要点;酸碱反应实质;弱电解质pH的计算方法;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原理。 2.熟悉:缓冲溶液的pH计算方法;缓冲溶液的配制。 3.了解:活度、活度系数、解离度的定义。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理论 解离理论(1887年阿累尼乌斯) 质子理论(1923年布朗斯蒂德) 电子理论(1923年路易斯)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阿累尼乌斯( 1859-1927, 瑞典化学家,物理学家。建立电解质解离的理论。) 进一步分析了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一个“能垒”解释;这个方程后来被称为rrhenius 方程。1903年,Arrhenius因提出解离学说 获得了第3届诺贝尔化学奖。 是在1887年由阿累尼乌斯提出的 酸碱解离理论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2. 酸碱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3. 酸碱的相对强弱 1. 酸碱的定义 酸———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物质 碱———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物质 根据在水溶液中解离的H+或OH-程度来衡量 第一节 酸碱理论简介 优点 ●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 ●找出了衡量酸、碱强度的标度(Ka、Kb) ●解释了中和反应的实质 指出H+是酸的特征,OH-是碱的特征 第一节 酸碱理论简介 例:液氨中,KNH2(氨基化钾)使酚酞变红→ 碱? ●酸碱被限于水溶液,非水体系不适用 局限性 ●碱被限制为氢氧化物 如:氨水是弱碱,而且从未分离出NH4OH。 液氨中,Ca与NH4Cl反应,放出H2 → 酸? 碱? 酸? 第一节 酸碱理论简介 ●有些物质如NH4C1水溶液呈酸性,Na2CO3、Na3PO4等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但前者自身并不含H+,后者也不含有OH-,为此,又提出了许多酸碱理论。酸碱的质子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质子理论 酸———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即质子的给予体 如:HCl、NH4+、HSO4- 1、该理论是在1923年,由布朗斯特———劳瑞共同提出的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2O(l) + NH3(aq) = OH-(aq) + NH4+(aq) H2O (l) + H2S(aq) = H 3O+ (aq) + HS-(aq) 水是两性 碱———凡是能结合质子(H+) 的物质。即质子的接受体 如:Cl-、NH3、SO42- 质子论中无盐的概念 酸碱的定义 一、质子理论 2. 酸碱共轭关系 HCl———Cl - NH4+———NH3 H2SO4———HSO4- HSO4-———SO42- 共轭酸碱对 对于某些物种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 注意 二、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的实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A1 + B2 B1 + A2 H+ H+ 在水溶液、液氨溶液、苯溶液、气相反应均如此。 如: HCl + NH3 Cl- + NH4+ 水溶液中的质子传递 ●酸碱中和 H3O+ +OH- = H2O + H2O ●酸碱解离 NH4+ + H2O H3O+ + NH3 ●盐的水解 Ac- + H2O OH- + HAc HF + H2O F- + H3O+ ●水的自偶解离 H2O + H2O OH- + H3O+ 三、 酸碱的强度 取决于酸给出质子或碱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 对于酸碱反应: 若反应右向进行,则酸性A1>A2;碱性B2>B1 HCl + OH- → Cl- + H2O H2O + NH2- → OH- + NH3 正向进行 如: 则:酸性———HCl> H2O> NH3 碱性——— Cl- < OH- <NH2- A1 + B2 B1 + A2 H+ H+ 共轭酸碱的强度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共轭酸碱对 HClO4 ——— ClO4- H2SO4 ——— HSO4- H3PO4 ——— H2PO4- HAc ——— Ac- H2CO3 ——— HCO3- NH4+ ——— NH3 酸性减弱 碱性减弱 “分辨效应”和“拉平效应” ●拉平效应: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用 如:在水中 HCl、HBr、H2SO4均属强酸,无法区分强度 如:在冰醋酸中,则就可以区分开下列酸的强弱. ●分辨效应:将酸或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