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12962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57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 cover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课 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PPT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赛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赛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在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重新整合了教材,为突出重点,把本课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张骞通西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第二部分为重走丝绸之路,体会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对西域的管理,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 。 从学生认知从发,充分发挥图表、地图作用,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基本历史技能,形象的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2 三、体现历史与现实对话。本课的沙画视频和“一带一路”战略首尾呼应,重新理解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文化内涵。21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3.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沙画视频,说说“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与哪位人物的探险有关呢? 2、师:今天我们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去了解张骞与丝绸之路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沙画视频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1、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3、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开通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备而学,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环节一:西域的地理范围 1、展示西汉疆域图,学生根据地图上找一找西域在哪里?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1、展示玉门关和阳关遗址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古人诗中“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得出西域和内地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