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大气的运动,这些大气运动比较单一,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大气的运动这一知识也比较抽象,同学们虽然在物理上已经学过了分力和合力的计算,但是很难应用起来。所以这一节课,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是很关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画图等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通过视频播放激发学习兴趣。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试、展示成果、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体,通过画图对比、小组探讨,展示成果、讲授来突破本课重点。 2.在学生动手画图,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发现学生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强化,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得到有效理解和掌握。 ●课程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去的是亚马孙平原,首先,我们一同重温2013世锦赛冠军”跳水狂人” 师:播放”跳水狂人”视频,这就是神奇的亚马孙平原,我发现亚马孙平原分布着广大的热带雨林景观,但是盘县为什么没有分布呢?热带雨林景观与亚马孙平原有没有关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共同探讨的问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师:我们首先从气压带开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50,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 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小组成果展示到黑板上让大家看清。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表达阐述能力) 二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师:提问复习完成低纬度环流的形成过程, 生:学生说出赤道低气压成因,南北纬度30度附近如何形成高气压,近地面风向的形成过程。 师:很好,同学注意到注意了赤道低气压成因是热力因素,南北纬度30度附近如何形成高气压形成是动力原因。近地面风向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时,仅受到气压梯度力影响总是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师: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导学案完成了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那么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师:要求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