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 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 如头痛、腹痛、乏力、多梦、呼吸困难等 体征(sign): 医师或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 如皮疹、肝脾肿大、心脏杂音及肺部罗音等 发热(Fever) 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发热是指当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范围 正常人体温: 36-37℃(腋温 ) 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 口测 36.3℃-37.2℃ 肛测 36.5℃-37.7℃ 腋测 36.0℃-37.0℃ 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 24h内波动范围<1℃,下午高于上午,小儿高于成人,中轻年高于老年人。 产热 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 体温升高 → 发热? 36 ℃ 40 ℃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月经前及妊娠初期 心理性应激 正常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调定点(set point, SP) 1. 温度信息的传递 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冷/热) 皮肤温度感受器(冷/热) 2.体温调节中枢 3.效应器 (1) 产热效应器 (2) 散热效应器 肝脏(基础产热) 骨骼肌(调节产热): 寒战 皮肤(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和出汗) 肺、排泄物 37℃ 37℃ 37℃ Set point BT normal Pyrogen affected body Fever happened Fever 发生机制-1 致热原或其它原因 体温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生机制-2 致热源(Pyrogen)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发 热 通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生机制-3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产热过多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散热过少疾病(如范围广泛的皮肤病、心 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1 1. 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占临床发热的50~60%。 病因与分类-2.1 2. 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1). 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心肌梗死及癌症等。 2).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病因与分类-2.2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甲亢、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 广泛性皮炎、慢性心衰。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中暑、安眠药中毒、 脑出血。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 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 低 热:37.3~38.0℃ 中度发热:38.1~39.0℃ 高 热:39.1~41.0℃ 超 高 热:41.0℃以上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热型(Fever type)及临床意义 常见热型-1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在39-40℃左右; 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持续时间较长,可延续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及肺炎球菌性肺炎。 40 39 38 37 36 C 稽留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2℃, 最低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常见热型-2 40 39 38 37 36 驰张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小时或更长,迅速复常。经数小时或数日间歇期,再次升高,如此反复。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炎等。 常见热型-3 40 39 38 37 36 间歇热 C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