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942672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课时练习含答案(共5份打包)

日期:2025-10-1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21696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北师大,练习,打包,5份,答案,课时
    二、熔化和凝固 能力提升 1.下列现象不属于熔化的是(  )。 A.铁变成铁水 B.冰块摩擦后变成水 C.食盐在水中溶化 D.蜂蜡熔化成液体 2.图1-2-4为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4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3.吃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糕,舌头往往会被冻在冰糕上,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发生了(  )。 A.熔化 B.凝固 C.蒸发 D.凝华 4.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 玻璃 松香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松香 5.如图1-2-5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盛有碎冰块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均匀加热。不考虑空气导热,当烧杯中的碎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图1-2-5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6.(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改编)图1-2-6甲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甲 乙 图1-2-6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图1-2-6乙知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继续加热温度   ,该物质的熔点为    ℃。 (3)在第6 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7. 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如图1-2-7所示,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橘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图1-2-7 探究创新 8.图1-2-8甲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棒、停表、温度计、水。 图1-2-8 (1)图1-2-8乙是    (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1-2-8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1.C 解析:铁变成铁水,冰块变成水,蜂蜡熔化成液体都是固态变成液态,故都属于熔化。食盐在水中溶化是溶解,不是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故选C。 2.C 解析:甲物质温度一直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分析图像可知,乙的熔点为210 ℃,甲没有熔点,故B错误。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乙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3.B 4.C 解析:蜡、玻璃、松香都是非晶体,都没有固定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蜡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铝是晶体,有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冰、铁、铝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C符合题意。松香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和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当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底加热时,烧杯内的冰达到熔点时就会熔化一部分,此时冰水共存温度为0 ℃,试管内的冰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故一点也不会熔化。 6.解析:(1)由题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60 ℃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2)由题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60 ℃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60 ℃。(3)由题图乙可知,在第6 min时,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1)晶体 (2)不变 60 (3)固液共存 7.答案: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橘子。 8.解析:题图乙中的图像是晶体熔化的图像,冰是晶体,蜡是非晶体,因此图乙是冰的熔化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