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43426

2.2风成地貌 第一课时 课件 (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第一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458034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3-2024,2019,教版,地理,高一,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基本目标: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各种风蚀地貌及风积地貌。2.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描述风蚀和风积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拓展目标: 3.描述风成地貌的形态特点,通过对相关地貌形态特点的分析,推测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 4.通过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感受大自然之壮美与神奇力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初步树立环境保护观。 揭示目标 导入新课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1)图中垄脊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有何关系? (2)为何我国西北地区多雅丹地貌 垄脊走向大致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多干涸的湖泊,再加上风力强劲,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较为广泛的雅丹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区分:风力作用≠风化作用 风化:地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分解、破碎)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在沙漠地区尤其明显,原因是那里的温差大。) 最常见: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影响风化的因素: 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水(冻融)、生物作用(植物根劈)等 风成地貌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气候干旱少雨,风力强劲,植被少,地面疏松,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 概念: 所在地区气候特征: 风蚀地貌 分类: 风积地貌 (写在学案 41页上部) 植被稀少的沙质海滩、湖岸、河岸 01 风蚀地貌 风 挟带沙粒 磨蚀的痕迹 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是互相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总是同时同地进行着的。 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 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典型风蚀地貌 风蚀壁龛 戈壁 风蚀柱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由于近地表的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逐步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形态,状如蘑菇,因而得名。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原因? 主要是距一定高度的气流含沙量少,磨蚀作用弱,而近地面处的气流含沙量多,磨蚀作用强,因此下部就被磨蚀的越来越细小,从而形成蘑菇石。 风蚀壁龛(kan)石窝 成因:干旱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频繁作用下,岩石表面呈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凹坑形成后,风沙就沿此凹坑向里钻磨,被吹入凹坑内的沙粒受风力作用,不断磨蚀凹坑的内,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上下宽窄相近,称为风蚀柱。它可单独耸立,或者成群分布。 风蚀柱 风蚀城堡(雅丹地貌/风蚀垄槽———中国西北的魔鬼城) “雅丹”来自维吾尔语“雅尔当”,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 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有些雅丹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