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60175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6-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2308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同步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生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表为戊戌维新运动后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书籍统计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项目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1898—1911年)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1903—1905年) 421部 153部 73% 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 D.崇尚科学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2.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有外国人评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 A.反对势力强大 B.违背世界潮流 C.急于求成 D.领导力量软弱 3.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戊戌维新运动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4.在近代史上,“教案”是指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与天主教、基督教发生冲突而酿成的案件。从1896年到1900年,全国共发生教案近150起,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总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失去统治合法性 B.义和团运动已深入人心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5.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进行宣传,如“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揭帖的内容反映了( ) A.中外矛盾的尖锐化 B.阶级矛盾的复杂性 C.反帝思想的先进性 D.封建统治的腐朽性 6.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之后却多见诸如“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7.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集体亮相”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导致( ) A.列强开始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的内地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9.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拒不奉行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 A.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10.清政府诏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下图是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1)惩办“首祸诸臣”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3)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派军队驻守 (4)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C.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2.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