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967020

第十章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课件(32张PPT) 《环境法》同步教学(高教版)

日期:2025-09-30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4300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十,高教,教学,同步,环境法,PPT
  • cover
第十章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第十章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第一节 环境侵权及其救济概述 第二节 环境侵权的非诉救济 第三节 环境侵权的诉讼救济 【本章导学】 环境侵权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权益侵害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有着自己的内涵和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侵权救济制度。非诉救济和诉讼救济是环境侵权救济的主要途径,但在我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构建多元化的、协调的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是环境侵权救济的发展方向。 1.环境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2.环境侵权非诉救济的内容 3.环境侵权诉讼救济的内容 本章重点提示 第一节 环境侵权及其救济概述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环境侵权救济的含义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 环境侵权是指因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环境权益造成损害或损害危险的事实。 1.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2.环境侵权的原因事实既包括环境污染,也包括生态破坏。 3.环境侵权的客体包括人身利益、财产利益和环境利益。 4.环境侵权的事实既包括损害结果,也包括危险事实。 (二)环境侵权的特征 1.主体的不平等性 2.原因行为的相对妥当性 3.行为状态的间接性、无形性和潜伏性 4.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性 5.损害性质兼具私害性和公害性 二、环境侵权救济的含义 (一)环境侵权救济的概念与内容 环境侵权救济是指受害人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遭到人身权、财产权或环境权益损害或损害危险时,通过法律所允许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侵害的排除或损害的弥补。 按照救济的方式,环境侵权救济可分为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 按照救济的对象,环境侵权救济可分为环境侵权私益救济和环境侵权公益救济。 按照救济的途径,环境侵权救济可分为诉讼救济和非诉讼救济。 (二)我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及评价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建立体现在实体法和程序法 两个方面,其内容为: 1.在救济方式上,既包括民事救济,也包括行政救济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体现为: (1)在归责原则上,为无过错责任。 (2)在因果关系的考量上,实行因果关系推定。 (3)在责任形式上,主要为排除危害、损害赔偿。 (4)生态破坏的侵权责任与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存在差异。 我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体现为《行政诉讼法》中的撤销诉讼和履行法定职责诉讼制度、《国家赔偿法》中的行政侵权国家赔偿制度、《环境保护法》及单行环境法律规定的环境参与制度、环境行政复议制度。 环境侵权 救济 诉讼救济 非诉救济 民事诉讼 和解 行政诉讼 调解 仲裁 行政处理 2.在救济途径上,我国环境侵权救济途径既包括诉讼救济,也包括非诉救济 第二节 环境侵权的非诉救济 一、环境侵权非诉救济的具体形式 二、我国环境ADR的问题 三、环境侵权非诉救济的发展 一、环境侵权非诉救济的具体形式 (一)当事人之间的交涉谈判 最便利、快捷、成本最低和符合实际的解决方式 脆弱性 (二)调解 1.民间调解 优势与困难 2.法院调解 长处与不足 (三)仲裁 优势与困惑 (四)行政处理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 优势与问题 二、我国环境ADR的问题 (一)调解的萎缩 人民调解观念误区与制度缺乏 法院调解程序设置单一、调解前提不当、调审主体合一 (二)环境仲裁形同虚设 过去有不成功立法试验、现在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实践中没有运用的先例 (三)行政处理的尴尬 性质和内容在理论上仍有争议,在立法上不明确,在实践中出现了适用的尴尬 1991年11月26日国家环保局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的请示” 199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