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69521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一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337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四,选修,历史,高中,2019,统编
  • cover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据此可知(  ) 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 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 3.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4.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 5.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6.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 A.注重思想文化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7.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8.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资、行政费用的需要;当时有人一次就买丝25千克、金0.5千克,也有人一次买香料286千克。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 A.成为西域军资、行政中心 B.盛产丝、金、香料等物品 C.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流中心 D.收税成为行政事务的中心 9.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10.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1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唐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清朝时,驻藏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治理西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