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76707

第23课《孟子》三章 导学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440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孟子》三章 (第56~57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本章。 2.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大丈夫的评定标准及人才的成长条件)。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在理解基础上诵读本章。 2.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孟子的部分观点。 【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导  学  过  程 导学方法 第1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2.自主检测 (1)天时不如 , 不如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畅读课文 1.本人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本人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本人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 本人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同时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是】<古>此,这;<今>表判断。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城】<古>城墙;<今>城市。 【亲戚】<古>内外亲属;<今>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3)一词多义 【以】凭,靠;用。 【而】表修饰;表转折,却。 【之】的;它(指城);他(指寡助者或多助者);到。 (4)词类活用 【域】名→动,限制。 【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形→动,威慑。 三、品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明确: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指什么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②“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③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本文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明确:①“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②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5.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征?  明确:①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5句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②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迁移】 完成练习册本课有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题目。 第2课时(学习《富贵不能淫》)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自主检测 畎亩(quǎn) 女家(rǔ) 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àn) 曾益(zēng) 胶鬲(gé) 公孙衍(yǎn) 法家拂士(bì)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畅读课文 (要求同上) 二、译读课文 本人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同时分发文字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