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80183

5.1《阿Q正传》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8次 大小:9142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阿Q正传,学案,原卷版,解析
    第5.1课 《阿Q正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了解“阿Q精神”。 2.细读文本,掌握感知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 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 1.掌握感知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旧社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写作背景】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生字注音】 舂来( chōng ) 伶仃(dīng) 口讷(nè) 犯忌( jì ) 抵触(chù ) 出豸(zhì) 穿凿(záo) 敌忾(kài )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 【思维拓展】 现在的人们经常以“阿Q精神”来自嘲自己的行为,那什么是“阿Q精神”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其实质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题目讲解】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明确文章基本结构 1.文本结构 第二章: 1.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 2.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3.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 4.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 1.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 2.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 3.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二)文本内容探究 1.阿Q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阿Q是一个敏感禁忌、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懦弱卑怯的社会底层形象。 敏感禁忌。“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正是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 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这句中“蒙”有什么含义?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