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989978

【中职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58070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职,历史,7课,隋唐,制度,变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xx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课程名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师姓名 课题名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型 常态课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并掌握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了解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重点突出其对相权的削弱。3、了解并掌握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突出税制改革对于国家财政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讨论和研讨等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粉笔 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通过梳理历代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让同学们清楚的知道选官制度的发展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根据课件内容和老师的讲解,梳理选官制度的发展。 通过梳理历代的选官制度,让同学们清楚的知道选官制度的发展史。 授课 通过材料一,学习察举制的内容: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根据材料二,分析出察举制的弊端:举荐者徇私受贿,或以名望、家族取人;被举荐者名不副实,沽名钓誉;举荐与被举荐者形成门生故吏的小团体。引出九品中正制:因为东汉时期战乱对地方造成巨大破坏,遍布郡县的生徒士人大多销声匿迹,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导致察举制崩溃。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内容:·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标准:家世、道德、才能·积极评价: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不少人才。根据材料,分析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九品中正制度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政治,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最终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走向衰落。通过材料,引出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通过材料结合所学,概况科举制的影响:积极:(1)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不超过儒家经义的范畴,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官员宣读诏书的场景,那么诏书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结合课件,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旨意变成诏书的过程,从而引出三省六部制的权力划分以及特点。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执行。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通过介绍三省六部的办公流程,体现出了三省之间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是其中的每一步流程都离不开皇帝,所以体现出了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活动:通过观察唐昭陵出土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制书刻石拓片中的时间,思考三省执行效率快还是慢?通过刚才介绍三省六部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