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03592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694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高一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A.强加因果。原文:“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 B.偷换概念,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的是“唐代近体诗的形成”。 D.“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 2.C C. “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 3.A 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式和音韵上。 A.既不押韵,也无法形成对偶。 B. 戴望舒《雨巷》“长”、“巷”、“娘”押韵,押“ang”韵。 C. 徐志摩《再别康桥》“娘”、“漾”押韵,押“ang”韵。 D. 闻一多《红烛》“流一滴泪”与“灰一分心”形成对偶;“灰心流泪你的果”与“创造光明你的心”形成对偶。“心”、“因”押韵,押“in”韵。 4. ①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②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 原文:“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 原文:“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 5. ①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②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来说,格律是形式的约束,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所以成了“脚镣”。 ③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使诗人获得不自由中的自由,爆发惊人的力量,喷发诗歌艺术的奇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说法错误。文章介绍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是为了突出白居易正直敢言的性格。 7.D “补叙”错,是插叙。 8. ①《琵琶行》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②而该文中则水光潋滟,涛声起伏,无论是江上的帆、湖上的鸟,还是不远处的庐山,都让他百看不厌。 (原因:这与写作背景、目的不同有关。《琵琶行》写和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琵琶女的相逢,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而该文重在突出白居易被贬后精神并不颓废,他从江州自然风物和历代先贤留下的文化印迹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9. ①“浔阳江头那一夜”送别的事件是文章叙述的切入点,标题让读者对“那一夜”充满期待。 ②“浔阳江头那一夜”是全文叙述的主要线索,文中详细介绍白居易被贬的前后情况,联想他到浔阳的境况和心路历程,无不与“那一夜”发生关联。 ③“浔阳江头那一夜”的送别、与琵琶女的偶遇简略带过,白居易的在“那一夜”前后的情况详写,有助于读者更具体地了解白居易的经历和精神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 11.B A.以……为师/老师 B.“意思相同”说法错误。升迁/贬谪,降职。 C.(情况)紧急/不同。 12.D “辛弃疾在长沙为帅时”说法错误,“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应是为大理卿时;“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说法错误,原文为“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