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10593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空气》教材分析(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65440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苏教版,教材,28张,课件,分析,一年级
  • cover
(课件网)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空气》 教 材 分 析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1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2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 4 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3 3 学生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中而不自知。 《空 气》 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重要性 必要性 ·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课 题 内容目标 课程目标 1.找空气 2.这里面有空气吗 3.空气是什么样的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 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1下水 1下空气 1下石头与泥土 非生物圈 生物圈 1下动物与植物 地球物质圈层 ·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组成 感知空气的存在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征 1.找空气 (存在于物体外部) 2.这里面有空气吗 (存在于物体内部) 3.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的外显性质) 以获取经验为基础,层层递进,逐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通过观察与类比,描述空气的特点。 通过憋气活动,意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乐于交流与分享。 单元目标 活动框架 · 单元活动框架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的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通过憋气的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目标: 本课以体验为核心,逐渐展开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捉空气。 第二个活动———感受空气(触觉、听觉、视觉)。 第三个活动———憋气。 在不同的地点用塑料袋兜空气,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周围的确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可以将塑料袋撑得鼓鼓的。 1.1捉空气 学生会比较喜欢到窗口、电风扇下、树下找空气,所以要带领学生拓展思路,注意找空气地点的多样性。 用塑料袋兜到空气后,要迅速收紧并捏住袋口。这一动作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稍加练习。 要特别提醒学生保证空气装得鼓鼓的,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 1.2调动多种感官感受空气 用不同的方法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可以用皮肤感受到、用耳朵听到、用眼睛看到“空气”。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学习一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水中的气泡可以“找到空气”(这种方法非常重要,在第二课和第三课的学习中都将用到)。 需要指导学生捏紧袋口的方法。 活动中注意安全,使用安全图钉。 在第三个小活动中要特别提醒学生,孔要扎在塑料袋没入水中的部分,不能扎在水面上的部分。 1.3做“憋气””活动。 憋气活动以及对图片的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在憋气活动中要提醒学生用手捏住鼻子,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