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1章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 第十一章 黄酮类化合物 概 述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4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和结构鉴定 5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和结构鉴定 一 色谱法的应用 二 紫外光谱 三 1H-NMR 四 13C-NMR 五 质谱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颜色:多呈黄色 母核检识: 盐酸-镁粉反应 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四氢硼钠反应 二氢黄酮(醇)类 取代基团检识:锆盐-枸橼酸反应 3-OH、 5-OH黄酮鉴别 氨性氯化锶反应 邻二酚羟基 色谱检识: 硅胶 TLC 聚酰胺TLC 纸层析(PC) 理化检识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和结构鉴定 硅胶TLC: 用于分析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剂: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苯-甲醇,氯仿-甲醇等。 聚酰胺TLC: 适合于含游离酚OH的黄酮及其苷类的分析。 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能力强,大多数展开剂中含有醇、酸或水。 纸色谱(PC): 适用于各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的分析 色谱法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和结构鉴定 第一相展开采用醇性展开剂 如: BAW n-BuOH: HOAc:H2O=4:1:5上层 TBA t-BuOH: HOAc: H2O=3:1:1 水饱和n-BuOH 层析行为: Rf值: 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一般:苷元在0.70以上,而苷则小于0.7。 分 配 作 用 第二相展开采用水性展开剂 如:2~6% HOAc水溶液 3% NaCl 水溶液 HOAc:浓HCl:H2O= 30: 3 : 10 层析行为: 连接糖链越长, Rf 越大(>0.5); 苷元Rf较小,有的留在原点。 吸 附 作 用 A B C D A B C D 苷元 苷元 纸色谱 * 双向PC 第I向 醇性展开剂 第II向 水性展开剂 (BAW、TBA、水饱和正丁醇) (2~8%HAc、3%NaCl、1%HCl) 正相色谱 反相色谱 固定相(水)极性 > 流动相 ( **有认为是吸附原理)?? Rf规律:极性小的化合物Rf大 极性大的化合物Rf大 苷元(0.7以上) > 单糖苷 > 双糖苷(0.7以下) 苷元中,平面型分子 > 非平面型分子 Rf规律与左边相反 母核相同,2-OH > 3-OH > 4-OH > 5- OH黄酮 苷元的分离鉴别 黄酮苷及花色素类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和结构鉴定 纸层析(PC):采用双向纸层析。 苷元: 平面型分子: 黄酮(醇)、查耳酮的Rf小, 几乎留在 原点不动(Rf < 0.02); 非平面型分子: 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的Rf大, 因亲水性较强(Rf 0.10-0.30)。 层析检查方法: ①观察荧光,用紫外光灯照射看到有色斑点,NH3处理 产生明显的色变。 ②用2%AlCl3甲醇液喷雾,UV灯下呈亮黄色荧光斑点。 纸色谱 *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一般步骤: 1 待测样品在甲醇中的UV光谱 2 待测样品在甲醇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的UV光谱 诊断试剂:NaOCH3 ,NaOAc, NaOAc/H3BO3, AlCl3, AlCl3/HCl 3 苷类水解后的UV光谱。 UV *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苯甲酰基 带II:220~280nm 桂皮酰基 带I:300~400nm UV * 两者UV光谱图形相似,但带I位置不同。整个母核上氧取代程度越高,则带I将向长波方向位移(红移)。 不同类型黄酮的UV基本特征 a. b. 黄酮 黄酮醇 * 带II吸收峰为主峰, 带I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有一肩峰。 c. d. 不同类型黄酮的UV基本特征 245-270nm 270-295nm 异黄酮、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 * 共同特征是带I很强,为主峰 而带II则较弱,为次强峰。带I的位置不同。 e. f. 不同类型黄酮的UV基本特征 查耳酮 橙酮类 * 不同类型黄酮的UV基本特征 峰形 带II(240~285nm,苯甲酰系统) 带I(300~400nm,桂皮酰系统) 类型 取代 240-285 304-350 黄酮类 OH取代可以使相应的带I或I I红移,B环具有3’,4’羟基,带II为双峰 328-385 黄酮醇类(3-OR) 352-385 黄酮醇类(3-OH) 245-270 300-400 异黄酮类 B环OH和OMe对带I影响不大 270-295 二氢黄酮 220-270 340-3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