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21207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5套打包)(素材+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0次 大小:850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5套
    语文浏览测验技能总汇 一.描述类 提问方法: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成.因为该词活泼具体(形象.精确)地写出了+对象+后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后果.或:不成,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情感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符合对象的性情特点).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个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成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漫步时,经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容逗我;待我佯作冷漠而失落臂,她却又静静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油滑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油滑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讨厌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情感更强烈,“油滑”比“讨厌”更符合爱女的性情特点. 构造类 提问方法:某两个或三个词的次序可否更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克不及.因为(1)与人们熟悉事物的纪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钱袋蛋申饬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涯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钱袋蛋》) 问:文中的“申饬”“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次序可否更换?为什么? 答:不克不及.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法:这句话应用了什么修辞办法?如许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利益?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段+修辞本身的感化+联合句子语境 1. 比方.拟人:活泼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2. 排比:有气概,加强语气,趁热打铁;层层铺开,慢慢扩展,对点明宗旨起强化感化等;强调了+对象+特点 3. 比较:强调了……凸起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点的留意和思虑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奇,已经深深地收藏在很多华夏子孙的心田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品味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呼啸,催促人们赶紧付诸行动.向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情的知音,是一种何等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如何懂得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品味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呼啸,催促人们赶紧付诸行动”的表达感化? 答:此处应用了比方.比较的修辞手段,形象活泼地表达了知音的传奇带给人们的美感和拷打感化. 二.有关计划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法: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感化?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顾标题;总领全文;衬着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间;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照顾开首,构造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限.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壳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天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感化.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顾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标题. 三.有关表示手段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法:文章如许写有什么利益.后果.感化? 答题模式:应用的办法+内容+后果(或感化)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合的布景.颜色和内在,不成一概而论,却都是时期浮沉的侧影,汗青浩大进步中飞溅的浪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