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40009

13.3药物的吸收 课件(共24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日期:2025-02-11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5923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3,教学,同步,药剂学,PPT,药物
  • cover
(课件网)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随着血液向脏器和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作用。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血液循环及血管通透性。 5.屏障作用。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作用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结合型药物的分子量增大,不易通过生物膜,故不能发挥药理作用,起着临时贮库的作用;非结合型的游离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转运到各组织器官发挥药理作用。 结合型药物 非结合型的游离药物 饱和现象 产生竞争性结合 一、药物的分布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脂溶性、分子量、化学结构、立体构象等均影响跨膜转运, 进而影响分布。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的pH为7.0,细胞外液的pH为7.4,由于弱酸性药物在弱碱性环境下解离型多,故细胞外液的弱酸性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因此,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一、药物的分布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组织与药物的亲和力大,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 当药物与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进入组织的速度大于从组织中解脱 进入血液的速度,连续给药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现象 称为蓄积。 药物若蓄积在靶器官,则可达到满意的疗效,可延长作用时间;若 蓄积的药物毒性较大,可对机体造成伤害。 4.血液循环及血管通透性 血液循环快,血流量大,器官药物浓度高。 毛细血管的透过性高则器官药物分布多。 一、药物的分布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5.屏障作用 (1)血脑屏障:主要是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2)胎盘屏障:主要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它能将母体与胎儿的血液分开,从而使胎儿尽可能少地接触母体的药物或毒物。 (3)血眼屏障:主要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 一、药物的分布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二、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也称为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代谢方式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其代谢过程可分为两个时相进行: Ⅰ相反应是氧化、还原、水解过程,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以及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血浆、肠道菌群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 Ⅱ 相反应是结合反应,上述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增加药物的极性,使其容易从肾脏排泄,药理活性通常降低。 二、药物的代谢 (二)药物代谢酶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1.微粒体酶系 非特异性酶,简称肝药酶或药酶,具有专一性低、个体差异大、活性受药物影响等特点,如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2.非微粒体酶系 特异性酶,如单胺氧化酶、胆碱酯酶等。 (三)影响代谢的因素 1.酶诱导和抑制作用 2.给药途径和剂型 3.给药剂量 4.药物的光学异构化 5.生理因素的差异 二、药物的代谢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三、药物的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除。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3.肾小管重吸收。 影响药物肾排泄的因素除了药物的分子量、pKa值、脂溶性及尿液的pH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