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43378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制)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寒食》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73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六年级,寒食,三首,古代诗歌,4课,语文
  • cover
课 题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寒食》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 重难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寒食节 1.助学资料 寒食节,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寒食节历史悠久,这一天禁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来,寒食节又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风俗。 2.寒食节来历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困苦。有一次,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介子推却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大恩,决定重用他。晋文公到山中寻他不得,情急之下,放火烧山,想要逼介子推下山。结果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介山,还下令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火和吃冷食,从而形成了寒食节。 3.走近作者 韩翃,生平介绍: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主要作品:《宿石邑山中》《送客贬五溪》等。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朗读诗文 听录音朗读《寒食》注意诗歌朗读节奏。 寒食 [唐]韩翃 春城 无处 不飞花, 寒食 东风 御柳斜。 日暮 汉宫 传蜡烛, 轻烟 散入 五侯家。 2.指导书写 侯 候 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2.《寒食》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可以想象到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可以体会到春日美景的灵动。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典故———五侯,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4.资料链接 “改火”习俗 据《辇下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会于殿前钻火。谁先钻得新火,谁就能得到“绢三匹,金碗一口”的赏赐。可见在面对改火这一习俗时,唐代人格外强调用原始的钻木取火的方式,而不是打火石的方式。 5.想象画面 长安春景图 夜晚传烛图 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学习任务四:概括主题、背诵诗歌 1.概括主题 《寒食》描写的是唐代寒食节的习俗: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2.背诵诗歌 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并试着背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