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46294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日期:2024-06-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2659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君主专制,解析,AB,练习,随堂,雍乾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随堂练习B卷 1.如图所示为康熙年间王翠所画的《康熙南巡图》(局部)。该作品( ) A.反映了康熙统治时期的国力强盛 B.意在歌颂康熙皇帝勤政和爱民的行为 C.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D.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其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 A.专制皇权逐渐发展 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 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 D.内阁掌握政务大权 3.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原本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在当时,南书房“非崇班贵檫、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有“词臣才品兼优者”才能到南书房当值,俗称“南书房行走”,他们按照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此可见,南书房( ) A.具有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 B.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取代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利于进一步加强皇权 4.《清稗类抄·狱讼类八》记载世宗(雍正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文字狱的常态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化市场的混乱 D.社会风气的破坏 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6.《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表明清雍正朝实行了密折制度,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据此分析,密折制度( ) A.避免了朝廷决策出现失误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取缔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D.削弱了内阁丞相行政权力 7.乾隆帝认为:“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据材料判断,皇帝乾纲独断( )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强化了对各级官僚的控制 C.对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 D.开拓和巩固了清朝的版图 8.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地位无足轻重 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C.职能尚不明确 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 9.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10.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11.乾隆皇帝即位后,对八旗子弟战斗力退化痛心疾首,提出了“骑射立国”的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