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第1章《声现象》 知识导航 考点回顾 考点1: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考点2:乐音的特征 1、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4、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考点3:噪声及其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例如: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了也是噪音。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减弱噪声的途径: (1)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消声(声源处控制噪音产生) (2)在传播过程中用真空玻璃等办法来隔断声波的传播--隔声(传播过程中阻隔噪音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用戴上耳塞--隔声;(噪声的接收处控制或减弱噪声) 考点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