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61728

小学美术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 变形的魅力——变形人物画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11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16545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小学,美术,美版,四年级,下册,2课
  • cover
小学美术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 变形的魅力———变形人物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学习变形人物画的表现方法,发展其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导入变形———探讨变形———表现变形———欣赏变现———创造变形———评价变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敢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了与创新、奇思妙想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哈哈镜变形的方法,进行人物变形绘画。 难点:创造有个性的变形人物画。 教学材料准备:FLASH课件、哈哈镜照片、勺子、气球、照片、酒瓶、彩纸、彩笔、记号笔、磁力扣。 教学过程: 导入变形 激趣:今天老师给班上几位同学照了几张有趣的照片,大家想不想欣赏 一下呢?大家看看能不能认出照片上的人。(播放哈哈镜上的照片) 让我们继续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欣赏这幅图,(播放课件)同学们猜 猜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张什么样的图片?(倒影)为什么大家看不出来是什么呢?(因为变形了)将图片正过来观察(课件展示倒过来的画)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形的魅力》(板书课题:变形的魅力) 二、探讨变形 1..生活中的变形现象非常多,大家想想除了水中倒影还有哪些变形现象呢? ( 配合讨论课件展示:哈哈镜,放大镜、汤勺、气球、酒瓶、不锈钢盆……) 2.体验变形过程: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比赛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 3.质疑:我们该如何表现变形呢?下面老师想给咱班的一个同学画张相。 (动画展示绘画过程) 三、表现变形 1.绘画小游戏 除了老师画的这种变形,还有别的形式的变形吗?下面我们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张哈哈镜作业,比一比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黑板上展示变形作业并讲评) 2.我们再看看老师又是怎么变得呢?(动画展示另外两种变形效果) 3.我们再想想刚才看到的几种变形现象,谁能来说说变形都有哪几种? 小结:第一张照片中间很大,头顶、下巴都小,看起来像个大气球,我们就叫它:“向外扩展”(课件展示照片1并在黑板上示范)。第二幅照片中整个人都扭曲了,看起来像水中的波纹,我们叫它“左右扭曲”(课件展示照片2并在黑板上示范)。第三幅照片左右向内压缩,我们叫它“向内压缩”(课件展示照片3并在黑板上示范)。 4.问题探究: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是相当厉害,谁能上台做一下连线,想象一下下列表现效果用哪种变形方法更合适? 飘渺和神秘、粗壮与肥胖、瘦小和精灵等 (配合课件图片欣赏感知) 四、欣赏变形。 1.比较和分析大师的作品。 设问:老师这里还有几幅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你知道他们分别用的是哪种变形方法? 2.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课件展示)———波形变化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3.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珍妮》(课件展示)———拉伸变化 莫迪里阿尼利用后印象主义对绘画空间的限定和立体主义对色彩的限制从事他的绘画。人物与内部空间一体化,形成一种线条图案或雕塑式的分枝。运用了原始人刻划性格的技法,人物的轮廓线流畅而又准确,优美的拉长手法,并没有怪诞变形的视觉感受。 他那个人的、优美的拉长手法,总是使人物的轮廓线流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