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61956

道德困境中的选择与坚持— 9《鱼我所欲也》逐字稿(教案)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218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道德,困境,中的,选择,坚持,鱼我所欲也
  • cover
道德困境中的选择与坚持———《鱼我所欲也》逐字稿 第一课时 导入 如果你中奖中了一百万,恰好你的好朋友患病急需 80 万做手术,你愿不愿意用这笔钱救他 是选择借给朋友,还是选择自己保留这 100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看看他会怎样回答。 回顾《孟子》三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是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孟子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学过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富贵不能淫,阐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孟子其人。孟子其书。孟子(约前 372- 前 289),名轲,(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南宋时,朱憙起走进孟子,看看他会怎样回答。 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文章雄健优美,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写作背景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说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般的世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在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可就危险了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的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与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人正的一种期待。 初读课文 好,下面我们初读课文,请你将书下所给的注音及注释标注在课文中通读课文标记不能确定的读音和不认识的词语。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请听课文诵读音频,标注字音。好,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疏通文句,读懂课文(第一段) 好,接下来我们疏通文句,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研读第一段文字。翻译详见课件。疏通文意后,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3第一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请结合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明确这几个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那么文章是如何提出这个中心论点的呢 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和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一般人会舍鱼而取熊掌,因为熊掌更为珍贵。同理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时候,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因为大义比生命更可贵。这样话题就自然而然地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这里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举例浅进,说理生动。 接下来文章就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孟子分别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正反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胜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